传统的ABO3结构氧化物钙钛矿(A和B分别为二价和四价金属阳离子)因其良好的铁电、介电、磁性和能量存储性能而备受关注。然而,由于氧空位的丰富性,它们在金属空气电池中的应用受到限制。
相比之下,卤化物钙钛矿(ABX3,A为单价阳离子,B为二价阳离子,X为I、Br或Cl)因其较窄的带隙而在光电应用中表现出色,但在电池领域的研究尚处于初级阶段。低维(LD)钙钛矿材料,包括二维(2D)、一维(1D)和零维(0D)结构,因其在结构稳定性方面的优势而受到关注。

在此,香港城市大学支春义,上海大学杨绪勇等人设计了一种苯甲基三乙基铵碲碘化物钙钛矿((BzTEA)2TeI6),作为锌离子电池的正极材料。这种钙钛矿结构使得X位和B位元素能够分别进行高度可逆的硫族和卤素相关的氧化还原反应。
通过工程设计的钙钛矿能够限制活性元素,减轻穿梭效应,并促进其表面的氯离子转移。这使得原本电化学惰性的高价碲阳离子得以利用,最终在合适的电解液中实现了特殊的十一电子转移模式(Te6+/Te4+/Te2-,I+/I0/I–,和Cl0/Cl–)。
实验结果显示,Zn||(BzTEA)2TeI6电池在0.5 A g-1的电流密度下,展现了高达473 mAh g-1 Te/I的高容量和577 Wh kg-1 Te/I的大能量密度,并且在3 A g-1的电流密度下循环500次后,容量保持率高达82%

总之,该工作所设计的(BzTEA)₂TeI₆钙钛矿作为一种已被验证的、可实现B位硫族元素和X位卤素氧化还原反应的方法,作为转换型正极材料进行了研究。(BzTEA)₂TeI₆正极有效地限制了活性硫族元素和卤素元素,并使氯离子能够快速转移,以氯化碲离子的形式稳定了高价碲阳离子。
在与适配的Ch₀.₄Zn₀.₆Cl₁.₆·1.5H₂O电解质配合后,Zn||(BzTEA)₂TeI₆电池成功实现了十一电子转移,其新出现的氧化还原对包括Cl⁰/Cl⁻(1.81 V)、I⁺/I⁰/I⁻(1.64和1.26 V)、Te⁶⁺/Te⁴⁺(1.53 V)、Te⁴⁺/Te⁰(1.26 V)以及Te⁰/Te²⁻(0.51 V),所有这些都有助于实现超过577 Wh kg⁻¹(以Te/I计)的高能量密度。
因此,Zn||(BzTEA)₂TeI₆电池在0.5 A g⁻¹的电流密度下展现出473 mAh g⁻¹(以Te/I计)的高容量,并且在1 A g⁻¹的电流密度下经历500次循环后容量仍保持在77%以上。相应的软包电池也展现出了113 mAh的高容量,展示出了良好的储能稳定性。因此,该工作为设计利用硫族-卤化物钙钛矿正极的高能量电池提供了新的思路。

图2. Zn||(BzTEA)₂TeI₆电池的循环性能
A tellurium iodide perovskite structure enabling eleven-electron transfer in zinc ion batteries, Nature Communications 2025 DOI: 10.1038/s41467-024-55385-6

支春义,香港城市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教授,香港青年科学院院士、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、Clarivate高被引研究员(2019-2022,材料科学)和RGC高级研究员。主要研究方向为BCN纳米结构的性质研究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