电气化进程加速,电池回收成为实现电池全生命周期循环的关键。
随着锂离子电池(LIBs)在现代技术中的应用扩大,以及其组成元素愈发复杂,电池的退化行为也变得更加复杂,给回收带来挑战。
基于冶金的材料提取方法虽不受材料退化复杂性影响,但经济和环境可持续性欠佳。
直接再生虽有望降低回收环境影响、提升经济收益,但难以有效处理不同规模和参数的失效问题。
为有效管理日益增长的废旧LIBs,需多方面策略。
近期回收机制发展凸显了理解电池失效机制对实现环保、可持续回收的重要性。
基于此,2025年3月20日,浙江大学陆俊、武汉理工大学尤雅等人在国际知名期刊Nature Reviews Materials发表题为《Understanding materials failure mechanisms for the optimization of lithium-ion battery recycling》的研究综述。
在本综述中,作者从颗粒尺度到电池尺度探讨了先进LIBs的失效机制,为指导回收工作提供见解。
总结了材料提取和直接再生的最新进展,并对回收面临的紧迫挑战、回收过程优化及下一代电池回收策略提出了看法。
Zheng, M., You, Y. & Lu, J. Understanding materials failure mechanisms for the optimization of lithium-ion battery recycling. Nat Rev Mater (2025). https://doi.org/10.1038/s41578-025-00783-5
